荊洪陽: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笆奈濉币詠恚谑形?、市政府領導下,全市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扎實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建設教育強市奠定堅實根基。
一是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教育系統黨的領導、黨的建設,持續健全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率先實施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完善民辦學校黨建工作機制,推動黨的建設和事業發展“雙融雙促”,思政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獲批全國“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育人體系,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課”等實踐育人品牌,拓展網絡育人空間,推動思政課與時代同頻共振。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高校全部設立“一站式”學生社區,領導干部走進學校、走上講臺講思政課,我市拍攝的國內首部思政題材電影《我要當老師》社會反響強烈。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行動,完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全面深化素質教育,體育鍛煉、美育熏陶、勞動實踐、科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扎實推進,2024年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抽測合格率達98.65%。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各項指標落實率全國第一,在教育部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監測中,學生積極自我水平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二是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從“擴優、提質、補強”三個方面入手,推進國家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建立學齡人口學位預測預警制度,統籌推進學位建設,支持優質學校挖潛擴容,五年新增中小學學位22.87萬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超過99%,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90%,全面落實國家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政策,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國家督導評估通過率位居全國第一。實施基礎教育優質資源輻射引領工程,采取集團化辦學、學區化辦學、城鄉結對幫扶、加強區域教育發展共同體建設、擴大骨干教師交流輪崗規模等方式,建成一大批百姓“家門口”的新優質學校。南開、耀華、一中等優質校與各區合作共建學校54所,教育集團增至145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國家督導評估通過率位居全國第三。建設30所“品牌高中”項目學校、35所普通高中“強校工程”項目學校及14所綜合高中,形成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格局。完成“雙減”三年階段性目標,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有效減輕,基礎教育生態發生深刻變革。
三是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打造職業教育發展高地。與教育部聯合印發現代職業教育建設改革《天津方案》,頒布實施全國首部地方性產教融合促進條例,成立10個市域產教聯合體、20個產教融合共同體,開辟職業教育體制機制創新試驗田。推廣“產業園區+職業教育”模式,系統推進專業、課程、教材、教師、實習實訓改革,校企共建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10個,7所院校入選新一輪國家“雙高”計劃。堅持“教隨產出、校企同行”,在23個國家建成25個魯班工坊,主導開發57個專業109門國際化專業課程,智能制造、軌道交通、中醫中藥等14個專業標準獲得合作國政府認證。成功舉辦2次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中國—上海合作組織職業技術教育合作中心落戶天津,職業教育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布局初顯。
四是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助力提升全市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推動高校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天津產業發展兩個方向各有側重、各展所長。5所高校、14個學科進入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行列,國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投入使用,國家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489家,全市29個全國重點實驗室中,高校牽頭或參與的有22個。高校科研經費年均增長15.77%。新增本科高校、博士授權單位各1個,新增博士點49個,北京協和醫學院天津校區落地靜海。設立天津茱莉亞學院和天津音樂學院茱莉亞研究院,為促進中外人文交流增添新平臺。聚焦產業需要調整學科專業,大力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和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新藝科,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集成電路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理工農醫類在校生占比提高到54.9%。實施“千團千企”融合創新計劃,校企共組“科學家+工程師”研發團隊875個。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一個政策包、一張明白紙、一站式服務”等“三個一”行動,1048家高校企業入駐天開高教科創園,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繼續錨定教育強市建設目標,篤行實干、善作善成,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天津高質量發展之基。
天津日報:“十四五”期間,天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請問,教育在其中有哪些積極作為,取得哪些重大進展?
荊洪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是激發我市高質量發展動力、提升人才儲備和支撐、深化教育賦能城市新質發展的戰略之舉。為提升教育的支撐力、貢獻度,我們重點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促進人才供需適配。一方面,將學科專業建設從自我發展“小邏輯”,向服務國家和天津發展“大邏輯”轉變,制定鼓勵增設專業和控制增設專業兩個清單,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及時響應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提高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五年新增緊缺本科專業179個,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本科專業105個。通過努力,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穩步提升,更多學生選擇留津發展。另一方面,堅持“真實任務驅動”,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比如,前面提到的產教聯合體、共同體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等新型學院建設,新工科改革,等等,目的就是構建產學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體協同的育人機制,把企業最新技術、真實項目、工藝難題變成教學科研內容,培養能夠解決實際復雜問題的應用型人才。
二是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出臺高校分類考核、教師分類評價等相關文件,引導高校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加強有組織科研,打造高水平科研隊伍,產出一大批創新成果。獲批新物質創造前沿科學中心、合成生物學前沿科學中心、國家醫學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8項,占全市國家科技獎的60%。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實施“千團千企融合創新計劃”,圍繞京津冀企業1280項技術需求開展校企協同攻關。2024年高校橫向科技合作項目數、合同額較上年分別增長44.1%、36.9%。
三是提高成果轉化質效。除了前面向大家介紹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三個一”行動,我們還全面推進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解開束縛科研人員的細繩子。將成果轉化列入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可選基本條件,列入專任教師年度考核工作量,激發教師成果轉化動力。舉辦系列校企對接會活動,涵蓋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一大批科研成果正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科創之“花”結出產業之“果”。
津云:“十四五”時期,天津科技大學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了哪些突破與創新?
路福平:“十四五”以來,在國家戰略與天津高質量發展雙重牽引下,天津科技大學以“以貢獻體現價值、以服務實現發展”為核心理念,實施“先鋒計劃”,在科技成果轉化、產教融合及教育改革領域實現多點突破。
一是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重在機制創新。比如率先落實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個稅減半,首推“應用推廣型教師”評聘,實現知識產權賦權95%給科研團隊。優化教師引進培養機制,建立“一院一清單”、設立“人才特區”,激發教師創新。建了3萬平方米的大學科技園,孵化120余家企業,連續三年獲天津市大學科技園考核“優秀”。還有,程博聞教授的技術在企業轉化后,產品出口30多個國家,成果獲得2024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程教授所帶領的團隊也入圍“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建設,生物學院的氨基酸發酵團隊技術轉化后也帶動了60億元效益。學校新增了生物基纖維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學校2024年科研經費超3億元。高分子學科U.S.News排名居全球第9位,農業科學ESI排名進全球前千分之一。
二是產教融合育人方面,實現教產兩鏈對接。緊扣天津“1+3+4”產業體系,作為牽頭高校組建的生物醫藥產教聯合體成為國家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和一些龍頭企業一起組建了生物醫藥等6個現代產業學院和20多個科研平臺,推行“3+1”教學模式,即3年在校學習和1年在企業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與企業共同建設了85門產教融合課程。通過“千團千企”走訪了500多家企業,共建了6個產業學院、20多個科研平臺,讓教育鏈和產業鏈真正對接起來。
三是深化教育改革方面,打造創新模式,鍛造“天津經驗”。作為教育部試點校,我們以機制重構、資源整合、跨界融通為核心推進改革,構建高本碩博貫通培養體系,設置了七個前沿實驗班對接國家和社會需求,形成“項目驅動、學科賦能”的育人新模式,建成了市屬高校首家市級卓越工程師學院。
未來,學校將繼續錨定“四個面向”,深化科技與教育協同,為服務國家戰略、助力天津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人民網:“十四五”期間,我市著力提升“雙一流”高校綜合實力和創新服務能力。請問,天津中醫藥大學在“雙一流”高校建設中有什么好的經驗可以分享?
高秀梅:“雙一流”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推動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引擎?!笆奈濉逼陂g,正值第二輪“雙一流”建設期。天津中醫藥大學作為我市5所建設高校之一,以“做精醫學、做強藥學,做大社會服務”為目標,緊扣五大建設任務和五大改革任務,“雙一流”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對接區域發展,筑牢人才根基。五年來,學校共輸送人才2萬余人,京津冀就業占比近半,為醫療衛生事業和中醫藥產業提供有力支撐。主動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把學科專業建在我市產業鏈上,例如在全國率先設立的中藥制藥工程學院,已經成為教育部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同時依托學校獲批的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有力推動學科交叉,提升傳統學科人才培養的社會適配性。
二是強化創新驅動,助力產業迭代。依托獲批的現代中藥創制全國重點實驗室、現代中藥創新中心、現代中醫藥海河實驗室等科技平臺,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新增科技項目140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深化“企業出題、學校答題”的創新生態,牽頭承擔“現代中藥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工程”,支撐我市中藥大品種的二次開發。強化成果轉化,轉化總金額超3億元,躋身全國科技轉化百強高校前列。
三是增強引領輻射,服務群眾健康。學校一附院獲批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平臺。學校充分發揮“教育—臨床—科研”綜合優勢,與濱海新區、西青區、寧河區、薊州區、靜海區等深化校地合作,全面提升我市中醫藥服務能力;將中醫藥優質資源輸送石家莊、雄安等地,服務京津冀;共建青海中醫院,推動西部地區中醫藥資源擴容。我校針灸和推拿學科享譽海內外,上合峰會期間,中醫一附院受到與會嘉賓好評,讓中醫藥“實力出圈”,助力中醫藥出海。
未來,作為“雙一流”高校,我們將繼續深入落實“教育強國”“健康中國”要求,進一步強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助力我市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策源地。
中國教育報:我關注到,天津市教育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新時代職業教育標桿。請問,天津市職業大學在推進落實標桿建設方面,有哪些主要舉措成效?
吳宗保:我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何以標桿?“十四五”時期,我市兩次舉辦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出臺全國首部產教融合地方性法規,持續擦亮魯班工坊職業教育范式金色名片,天津正引領著世界職業教育的變革與發展。這是職業大學發展的依靠和底氣。
第二,以何立身?天津市職業大學2019年獲批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A檔建設單位,2025年入選第二輪建設單位,是技能型高?!皣谊牎背蓡T,我用四句話來總結學校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一是優化結構。立足高技能人才培養,構建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機制,撤銷了17個專業,增設汽車智能技術等16個專業,專業調整幅度近40%;學校十大專業群55個專業點覆蓋我市“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和12條重點產業鏈,我們對所有專業實施了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
二是打造金師。把“金師”作為學校提質培優的關鍵引擎,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基石,先后獲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3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在全國職業院校中獨占榜首。
三是推動融合。著力塑造多元辦學、產教融合新形態,扎根區域、嵌入園區、融入產業、攜手企業,創新“區園產企?!币惑w化辦學模式,牽頭建設高端裝備制造等6個產教聯合體與共同體,與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近年來承擔橫向課題664項,為企業取得經濟效益4.3億元,累計向行業企業輸送2.7萬余名高技能人才。
四是強化服務。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持續援建和田職業技術學院,組建津雄職教聯盟,推動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承擔中哈兩國元首外交項目,完成2個魯班工坊建設。東哈技術大學魯班工坊得到托卡耶夫總統充分肯定;上合組織天津峰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國立歐亞大學魯班工坊揭牌。
目前,我們正全力推進職業教育本科申辦工作,努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貢獻自身力量!
今晚報:剛才,荊主任從全市維度就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進行了介紹。請問楊琳局長,在區級層面,咱們是如何抓好貫徹落實的?有哪些成效?
楊琳:“十四五”以來,河西區不斷夯實教育強國基點,持續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具體而言,我們重點抓實、抓好五個方面工作。
一是抓布局規劃,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與資源統籌調配機制,新建、改擴建中小學35所。其中,通過集團化辦學,推動16所新建校高起點發展;通過全域資產盤活、學段騰籠換鳥、校內挖潛擴容,完成19所中小學改擴建,有力保障了學位供給。
二是抓固本夯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與20所高校的85個院系開展合作,打造校內外“思政金課”109節。推進五育融合,實施體質、體態、體重“智能三體”躍升行動,推進學生美育浸潤行動和勞動習慣養成計劃,開展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建設,為每個孩子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抓擴優提質,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水平。成功創建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打造“西岸游戲”學前教育品牌,區域內所有公辦園具備托育資質,招收2—3歲幼兒,有效緩解家庭養育壓力;組建18個辦學集團,實現三個學段、三個學區集團化辦學全覆蓋;推進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努力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
四是抓智慧賦能,推進基礎教育教學變革。持續加強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以建設智慧教育生態體系為目標,一體推進智慧教育基礎設施、數據治理、應用系統三大建設項目,圍繞治理能力、教育環境、育人模式、評價改革、資源供給、素養培育、智能創新打造七大工程,整體布局人工智能賦能下的“一三七”區域智慧教育體系架構,以數字化賦能教育質量提升。
五是抓隊伍建設,完善干部教師治理體系。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健全師德師風建設“六項機制”。落實市教委基礎教育未來教育家攀登計劃,針對書記校長、新任教師、骨干教師、教育家型名師分層分類開展培育引領。創新推出“西岸教師禮遇行動”,從文化、運動、醫療、消費等方面給予教師關愛優待,增強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和幸福感。
下一步,我們將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謀劃好“十五五”時期加快教育強區建設的實施路徑,切實辦好人民滿意的基礎教育。
附件: |
|
主辦: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版權所有? 承辦: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務信息發布中心
網站標識碼:1200000052 津ICP備05010518號-1
津公網安備 12010302000991號
系統檢測到您正在使用ie8以下內核的瀏覽器,不能實現完美體驗,請更換或升級瀏覽器訪問!

